普世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虽然产生在西方,其实普世价值观核心思想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中国传统思想并无二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普世价值观”理解的深刻和阐述的形象甚至高于同时期的西方。早在2000年多年前亚圣孟子便提出“
”这一原则,最早由法家商鞅韩非子等提出,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后来法家代表人物秦国宰相商鞅更是用实践证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当时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赢驷犯了法,秦相商鞅毫不留情的处罚了他,并在制定秦律明确规定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因为每个国家文化,经济水平,普世价值观接受程度和理解会有偏差,但是公平、正义、自由永远是普遍被每个国家*所接受的。同样,独裁,专制,野蛮则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毒瘤,当今任何一个地球政权都不敢公开支持独裁,专制。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就是普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现。
近年来,西方右翼政客喜欢拿着“普世价值观”,“人权高于*”干涉别国内政,给别的国家扣帽子。虽然普世价值观是在西方文明孕育产生的,而且近年来西方经常用“普世价值观”当政治武器,但不能因为西方某些政客把普世价值观政治化,就认为普世价值观不适用中国,这实际也是在否认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包括普世价值观)对一个国家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前提。我们因为有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才出现了辉煌灿烂,开放包容,不拘一格的汉唐盛世。同样西方先有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而后才产生了工业技术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普世价值是正确还是错误
普世价值观是指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它们超越了特定文化、宗教、国家或地区的界限,被认为是所有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普世价值观通常包括:人权和尊严;自由和平等;公正和包容;博爱与关怀。
·梁惠王上》,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和西方提倡的博爱与关怀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孔子《论语》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质是让人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体现了人人平等,公正包容的思想。除了儒家外,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也和普世价值观高度吻合,“
生命在爱中诞生。爱对人来说不是生来就有的:人原本是自私的、嫉妒的、脾气暴躁的,在小孩子身上可看到这些。爱是人在意识到自身有限性后才拥有的能力。洞悉了人是如何的可悲、如何的可怜、洞悉了自身的缺陷和悲剧意味,爱才会油然而生。
罗尔斯肯定了博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认为博爱原则可以用正义原则解释,博爱与正义原则的要求是一致的。现代的博爱原则,不仅仅是怜悯和照顾社会弱者,在每个人有利基础上满足收益最少者最大利益或使收益最小者利益最大化,而且更重要的内涵是对个人或阶级的平等的自由权力尊重和维护。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说:“博爱,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致力于共同目标的成员间的一种兄弟般的或感情亲密的政治关系,其特征是友爱之情、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也就是说,博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从博爱的定义来看,博爱有两层涵义,即“友爱之情”和“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
西方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在这些“爱”中,Agape后来成了*教的语词,Philia和Eros成了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重要语词。在“自由、平等、博爱”中的爱,应该主要是Philia,同时也包含了Agape和Eros辅以Xenia和Storge。
《新约》本身就是爱的约定。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13:34)。当有人问耶稣第一要紧的诫命是什么,耶稣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22:37-40)。
没有博爱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自由,也就是说,博爱完成了由宗教伦理到政治伦理的转变,并由此催生出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方核心价值观,这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曹植《当欲游南山行》:“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博爱归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肯定了远近之别的差等的爱。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依然以孝的原则为基础,即所谓“爱自亲始,人道之正”。这都属于“爱有差等”的仁爱。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