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五马分尸
五马分尸:马车或牛车从五个方向,同时拉着犯人的头,双手,双脚。然后把牛和马的眼睛蒙上,同时往五个方向发力,让犯人撕裂而死。
另外,商鞅就算没死被抓回去五马分尸,但是那五匹马体质应该也有所不同,拉力很难均衡。商鞅身体还没裂,就应该已经*死了。
五马分尸的典故最早来自于战国时期,而它最初的受刑者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改革家商鞅。秦孝公在位期间,商鞅深得他的信任,因此,他才能够大刀阔斧地改革秦国,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这也为后来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其实历史上被执行车裂之刑的名人志士也不在少数例如战国的吴起、苏秦,秦朝的赵高,西汉的彭越,东汉的马元义等等,这些人都曾风光一时,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抛开他们本身的功过不谈,这种刑罚本身就是毫无人性的,一直到晚清才被彻底的废除,反观我们当今社会的刑罚,处处透露着人性的美好,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情怀,事实证明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文明在不断发展,人性的光辉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之物
不过既然是改革,那自然要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和默许,商鞅在改革的时候一点情面也不留,为此他也得罪了很多人,其中一个最有权势的就是秦孝公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年幼的时候就曾触犯了商鞅的新法,他的老师也为此受到牵连被割了鼻子,所以在秦惠文王很小的时候心底就埋下了对商鞅仇恨的种子。
商鞅车裂之刑视频
商鞅想要逃到魏国避难,但是被拒绝入境,无奈之下只能潜逃回自己的封地商邑,随后,秦惠文王发兵攻打商邑,商鞅兵败被杀于郑国渑池。商鞅死后,他的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文王又下令用车裂之刑进行鞭尸,这也就是五马分尸的由来。
秦孝公死后本来想传位给商鞅,但是商鞅不接受,于是王位就落到了秦惠文王的身上,不久有人对秦惠文王说:“大臣功高盖主会危害国家社稷,商鞅新法在秦国百姓当中的呼声太高,这对皇权十分不利,况且您与商鞅本就有仇,望君上尽早下决断。”后来又有人出来揭发商鞅密谋造反,于是秦惠文王借势派人捉拿商鞅。
看到这样的定义,我想一部分读者朋友们就有些不寒而栗了,用五匹马将人的头颅和四肢分离,对于受刑者来说,他们将承受莫大的痛苦直至死亡,而对于旁观者而言这又是是一种强烈血腥的视觉冲击。或许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五马分尸的确是惨无人道的酷刑,但是在统治者看来,越是这般残酷血腥的刑法越能保证他的统治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杀鸡儆猴的*发挥到极致。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鞅是在其身死之后才被执行五马分尸的酷刑,但这并不是说所谓五马分尸是在犯人死亡之后执行的,相反为了能够起到威慑的作用,车裂之刑通常是在犯人活着的时候施加给他们的,唐朝时期的猛将李存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那些武力无双的猛将,但是要说到谁能做到极致,我想李存孝可以算得上一人。曾有过这么一句话:王不过霸,将不过李。猛将李存孝的高度可见一斑,李存孝在其巅峰时期甚至还得到了天下第一猛将的美称。
商鞅千古第一恶魔
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一代名臣,竟落得如此下场。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一开始很逢光,志得意满。没曾想,他们在人生的中途,忽然遇到了不幸,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十位人物。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十个人。
当时的李斯是宰相,但这个宰相肚子里撑得了船,却装不下一介书生韩非子,他在秦王面前*言两句,一杯毒酒,便让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烟消云散了!
单从对华夏文化的贡献来说,解缙的确是居功至伟、史无前例的。他主持编篡的《永乐大典》,3.7亿余字,2万多卷,是当时古今文化的集大成者。
可怜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竟被小女人吕后斩之于长乐钟室,诛杀父、母、妻三族,只是成就了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