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第二天和第三天,中、老年人,每天上午仍需到寺院去听经拜佛,以求神佛保佑全家人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在节日里,家家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节日的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麻点达腊头颅腐烂之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随小乘佛教传人傣族地区而形成。傣族*热爱水,把它看做是圣洁的象征。泼水,象征着洗去旧有的污浊,迎来新年的吉祥,表达了西双版纳傣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使用傣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节。其中以傣族的泼水节最为盛大。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傣族泼水节的寓意简短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九龙城、*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会持续3~7天,第一天被称为“麦日”,相当于农历的除夕,而第二天则是“恼日”,第三天就是新年了,又叫“叭网玛”,意思是守岁,这一天也是最为吉利、美好的日子。
泼水节以傣族的最为隆重和热闹,它相当于是傣历里面的新年,因此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首先要早起沐浴礼佛,然后才能相互泼水,以祈求洗去一年的不顺,开启新的生活。
泼水节又被称为“浴佛节”,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以及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4月13日到4月16日举行,迄今为止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泼水节的主要内容简介
泼水节是我们少数民族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以及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4月13日到16日之间举行,相当于傣族的新年,这一天人们会早起沐浴礼佛,然后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云南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此节日为“比迈”,意即“新年”;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又分别称此节日为“尚罕”、“尚键”,两词均来源于梵语“samkranta”,意为“周转”、“变更”、“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过此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