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的意思
成语辨析:义不容辞,和“责无旁*”;都形容“应该做的事”。但,义不容辞,偏重于道义上不允许;“责无旁*”侧重于责任内不允许。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大举进攻孙权与刘备。赤壁之战大败而归,经过休整又一次亲率大军南下伐吴。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谋士张昭认为必须联合刘备,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东吴的女婿,抗曹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可差人往鲁子敬处;教急发书到荆州;使玄德用力拒曹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
成文用法: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谊不容辞,理所当然,责无旁货,匹夫有责,在所不辞,刻不容缓,责无旁*,义无反顾,疾恶如仇
义不容辞怎么解释一下
义不容却,汉语成语,拼音是yìbùróngquè,意思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应该如此。
基本释义:义不容辞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岑文本《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典故:东汉时期,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大举进攻孙权与刘备。赤壁之战大败而归,经过休整又一次亲率大军南下伐吴。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谋士张昭认为必须联合刘备,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东吴的女婿,曹操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抗曹大业,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汉语成语,读音为yìbùróngcí,意思是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责无旁*,汉语成语,拼音是zéwúpángdài,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义不容辞通常用在哪里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扫荡腥膻,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
【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二章:“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成语寓意:在关系中,义不容辞是一些特定的人物或特定的事件,所必须负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而要求人们自觉地承担这种责任,履行这种义务,不推托,不回避。成语告诉人们,在对于必须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应尽的道德义务时,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履行道德义务,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