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是我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未来五年的七夕节:2021年七夕节是阳历的年8月14日(星期六);2022年七夕节是阳历的8月4日(星期四);2023年七夕节是阳历的8月22日(星期二);2024年七夕节是阳历的8月10日;(星期六);2025年七夕节是阳历的8月29日(星期五)。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节的寓意和象征
还有一种“种生乞巧”的方法,七夕之夜,*用瓦器生五谷芽,供牛、女,并乞巧。将长至数寸的五谷芽,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看来,“种五生”其实也是一种求育巫术。
互相馈赠蜜饯也是比巧的内容之一,看谁家姑娘的手艺高,制作的蜜饯味美色佳。其次,蜜饯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馈赠蜜饯也有互相祝愿的寓意。旧时的茶食糖果店,也在这天推出时令蜜饯吃食,并以牛郎织女鹊桥仙故事赋予蜜饯新名称,以招徕生意。
民间卜巧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浮针试巧”,也叫做漂针试巧、丢巧针、投花针。方法是在一个容器中盛以水,露天放置一段时间,待水面生膜后,投针或细草于膜上,看容器底部针影的图案花样,以验智巧。据说,针影呈云状,或花状,或鸟兽状及鞋、剪刀等状者,便是得了巧;针影粗如褪,或细如丝,或直如轴,就是没有得巧。
这种测试智巧的方法不是在常规状态下进行,而是先让女孩子进入*梦寐状态,然后测试。不过度巧的方法并不常见。
民间称之“巧果”。用面粉和搪揉作各种形状,多为“S”形,讲究一些的,掐成华结状和飞禽(如鸟、鹤之类)的形状。放入油锅内油炸至金*捞出(趁热时撒上芝麻,总称巧果。待冷却后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制作精巧,形态逼真,往往是姑娘、*比手巧的一种方式。因此,巧果必须由*亲手制作,后发展形成商品生产,到“七夕节”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应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腻。
最全的日历什么节都有的
顾名思义,乞巧才是乞巧节的主要内容。乞巧活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另一种是赛巧。卜巧是一种带巫术色彩的活动,就是用占卜的方法确定是否得巧,同时,*们祈求智巧,预卜自己的未来命运。
另一种方法是蛛网乞巧。取一只蜘蛛,放到一个小盒里过夜,第二天看是否结网、结网多少等,以验智巧。网丝多而圆正者为得巧。由于得巧与否事关女孩子的未来命运,无论是卜巧者本人,还是亲友无不共同与之,是故才经常会出现得巧者互相祝贺,输巧者伤心至泣的情形。
赛巧,也叫比巧,就是*之间通过比赛看谁心灵手巧。最常见的比巧方法是穿针乞巧,也叫做金针度人。这是流传最久的乞巧方法。其法于七夕月下以丝缕等穿针孔,先穿过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输巧”。
”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姑娘们互相赠送各自制作的蜜饯吃食。早在数月前的春夏季姑娘们便购买时鲜果品,蜜溃制作,待七夕节拿出互相馈赠。常见的有白糖杨梅、糖渍青梅、杏片、蜜枣等。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