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怎么死的
她是一名才女,不论是在琴棋书画哪个方面都能有所成就,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个比较能作的女子。推崇女权主义,并且导致了太子被杀,由此可见,她完全是站错了队伍,李隆基登基之后,为了能够取得政治上面的成就,也为了保全声誉,所以就把她杀了。
还有一点原因也跟她自身有关,众所周知,武则天在位时,上官婉儿一直都是站在她那一边的,可是后来韦后想要和武则天争夺大权,她就变成了墙头草,跟韦后占走了一条战线上。之后,她又归顺于太平公主。由此可见,她是一个不值得相信的人,在政治上面忠诚度也不高,刚刚经历政变没有多久,李隆基肯定会对身边的人提高警惕性,像这样的墙头草,他自然不会留着。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帝王之人不允许其他政治能力强的人出现在同期,当时武则天执政,上官婉儿堪称当朝的女宰相,也在朝中积累了很多的心腹人手,如果太平公主和她联手的话,就会威胁到整个朝堂统治。因此,李隆基继位之后,肯定不会允许上官婉儿存在,这样会动摇朝廷根基。
其三,步入中老年后,她走上了武则天的老路,开始弄权,挑起政变。因为这一点与她的死有直接联系,我们细致地说:
很多年过去以后,当人感慨上官的才智与地位时,不免会觉得疑惑,她明明最终帮助了李氏宗亲呀,为何还得不到好下场呢?是李隆基“飞鸟尽,良弓藏”吗?
上官婉儿嫁给了谁
上官的政治路径,有很大的投机性。她本人是上官仪、上官芝后代,这两人都因反武则天而亡,可上官却成为武后的得力助手。武则天死后,上官倒戈,站在中宗一边,也取得过韦后的信任。然而最终,又摆脱了韦后,走向太平公主。
其一,武则天杀了她的爷爷上官仪与父亲上官芝(政治敌人),却独留她在身边。诚然,这里面武则天的手腕占据很大原因,可也能看出来,上官婉儿是很识时务的。
这二人一个是武则天最得宠的女儿,长时间被政治熏陶,手里也握着不小的话语权。另一个是一朝皇后,新皇登基后就是太后,有前面的例子,她临朝称制似乎也说得过去。
上官婉儿的政治倾向,不利于李朝宗亲。无论是武后还是韦后,都并非李氏宗亲,太平公主虽然是李治的女儿,却是个女人,跟封建时代一贯的“男子继位”是矛盾的。上官婉儿之前的种种举动都表明,她心里似乎也是推崇这种“背道而驰”的。
当然了,说到底,上官身上所谓的“罪”,没有不可饶恕,她本身也并非代表了“恶势力”,只是她的立场,她所站的队伍,她一贯的行事作风,将她推向了最终的结局。上官婉儿死后不久,朝廷恢复了她的昭容身份,讽刺的是,这未必是对她的“认可”,更像一种“否定”,潜台词:女人搞什么政治,当个后妃就好了呀。
上官婉儿一生有孩子吗
其二,唐中宗复辟,彼时上官已经四十有二,可结果呢?唐中宗封上官婉儿做了后宫里的昭容。是因为她貌若天仙吗?不见得。史书载,中宗继位以后,继续让上官婉儿掌管诏书,可见,是更看重其才华与朝中权威。
人们很爱说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背后原因,大概是新的天子登基,朝廷格局随之变化,权力部署上会更倾向于优待自己的心腹。而前朝老臣,多半带着上一代“习性”的。上官处于两朝的过度,又均得到还不错的待遇,实在有点手腕。
最初,韦后在军队、文武百官里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和太平比起来,是有优势和杀手锏的。太平一想怎么办呢?拉一个帮手吧,也就是正在做临淄王的李隆基,他有政变的动机(老爸是李旦),亦有能力。当时李隆基远在潞州,即今天的山西长治,接到消息后做了两手安排,第一,自己赶往长安,准备发动政变。第二,派人结交*禁军里的人物。
婉儿在40岁之后,钟情于那个小她6岁而又才华横溢的崔湜,这算是她最后的“爱情”吧。她与崔湜的关系是从诗词歌赋开始的,这让婉儿觉得这爱情很像爱情。现实中的崔湜很卑劣,并以卑鄙作武器,最终“以文翰居要官”。他不知道婉儿对他动了真情后,为此作出过多大的牺牲。
在婉儿的帮助下,宫里的权势女人各自拉拢了一批朝官并形成了她们自己的势力。她还心怀叵测贬抑排斥太子李重俊,推举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成功地在朝堂制造吁请废黜太子的舆论,年轻的太子再也不能忍受,他要杀了武三思和婉儿。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