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十四阿哥
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九月初一日。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封贝子。次年五月,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恩封镇国公。六年(1728年)正月,复封贝子。九年(1731年)十月,晋封贝勒。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泰郡王。十二年(1734年)八月,再降贝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即位以后,夺爵。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是十四阿哥胤禵能力不够,也不是他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只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他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罢了。
反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在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亲自召见并安排雍正代他去天坛祭天。而在此之前祭天、祭祖、祭奠明陵等一系列祭祀活动,不是康熙本人前往,就是安排太子胤礽前往,可见,这才是非常明显的传位的暗示信号,就好比雍正登基后,也是一直安排弘历代他去进行祭祀活动一样。
纵观所有康熙皇子中,也仅仅只有早年的大阿哥胤褆以及后来的十四阿哥胤禵享受到了如此待遇,足可见康熙对其的宠爱。
反观雍正所力主的一系列改革,这些人的利益恰恰是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因此,相应的改革也必然不会为胤禵所推动,而朝堂的时局走势、政策导向,也将成为康熙朝晚年的翻版。
难说十四阿哥
综上所述,尽管雍正究竟如何获取的皇位至今仍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而他登基后的一系列阴狠、残忍的行为也广为诟病,但单从其执政与改革的成果来看,毫无疑问他就是历史的“最佳选择”,既是康熙的“幸运”,也是整个大清王朝的“幸运”,其至于大清王朝存亡与发展的意义也是更加的不能被忽视的。
法海,可以说在当时是八旗子弟中公认的青年才俊、文武全才,年纪轻轻就考取了进士,可谓风光无限,并为康熙所信任。于是康熙专门安排法海担任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禵的老师。
正如评价皇太极的时候,人们尽管会对他的权谋与阴狠加以批判,但是仍会认为由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是历史的“最佳选择”一样,雍正也是所有康熙皇子中,被证明的最能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同时也是最为合适的继位人选。
既然十四阿哥胤禵能够顺利登基,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这些宗室王公、满洲贵族以及汉族士大夫代表的支持与力挺,那么登基后的胤禵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之后,胤禩被推到了前台,然而由于其过高的声望以及“八爷*”成员一系列不恰当的操作,让康熙对其是深感厌恶,特别是在“毙鹰事件”后,胤禩彻底失去了成为继位人的资格。
康熙皇十四子胤禵简介
可以说,胤禵所能依靠的母家势力几乎没有,而他之所以能够参与并成为“九子夺嫡”的热门人选,除了其本人的能力出众外,全部要靠八阿哥胤禩及其政治集团的支持。
雍正在位期间,实行了包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废黜贱籍等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改革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成果,不仅一改康熙朝末年凋敝、虚晃的发展局面,更是奠定了乾隆朝兴盛繁荣的基础。可改革也极大的触动了众多的既得利益者与保守派政治势力集团,特别是读书人以及官僚士大夫阶层,因此他们对于雍正并不满意,这才有了民间对于雍正的诸多“诋毁”之言。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在完成西北平叛后回京复命。此时距离康熙去世仅有一年的时间,康熙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让十四阿哥胤禵继承大统,必然会将其留在身边,让其处于“随时待命继位”的状态。可最终的结果是,胤禵仅仅在*做了非常短暂的停留,就被康熙重新安排回到了西北。这像是想要让十四阿哥胤禵接班继位的表现么?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