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王通讯《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领取教训。”
接着项橐又对夫子说出了一番大道理。他说,父母过世不一定要悲哭,有些人父母在世时不尽孝道,而父母去世时却放声号哭,以欺世人。而父母在世时只要尽到了孝道,虽然悲伤但不痛哭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他问心无愧。他认为刚才那个人才是真正的孝子。
夫子不解,项橐解释说:"'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羁'就是给儿子娶了媳妇,‘金银入了柜’指的是父母天年享尽有了归宿。"
夫子感叹:"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小孩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夫子见这小孩不亢不卑,气质非凡,面对众人竟毫无惧色,便屈尊下车近前*。原来小孩用石子摆了一座城,而双足正在“城”中。
三人行教育培训中心
我们知道,孔子崇尚“礼”,也教人以“礼”。暗自猜想,他并非要从项橐这里学到什么,而是以身作则,是在教化人而已,更多的应该是在做给他的学生看。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历史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常见于《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其它野史杂闻及笔记小说中也有提及,但大多雷同,只有寥寥数语,而无故事经过。关于经过,记述较多的是在《孔子项橐相问书》中,而民间传闻版本也有很多。
其实,如果从学识上来看,项橐根本和夫子不在一个级别。也夫子项橐问题,是从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切入,常识中夹带了应变,大多还是想考考他的应变能力;而项橐反问夫子的问题,其实很多人自己也是不知道的,是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也是那时人类还不能揭示的大自然的秘密,任谁也是回答不上来的。至于胆识和机敏,确实是应该称道的。
车马行到城门口时,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着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孔夫子与众*东游讲学,一日来到了莒国的纪障(即今碑廓地境)。夫子乘车一路东行,尽览沿途风情。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夫子遂感慨不已:纪障地方果然是富庶之邦啊!
三人行是指几个人
夫子上下打量这小孩,暗自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
那时正值冬天,万木萧条,只有田野里的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项橐指着路边的松树问道:"夫子可知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正当夫子与*纵兴谈笑,策马前行之际,但见前边大道上有几个戏耍的小孩。那些小孩见有车马前来,纷纷四散躲于路边窥探,唯有一小孩却立于路中不动。此童子正是春秋时期的神童项橐。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