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全诗
*:*湖。楼兰: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汉武帝时楼兰国曾阻塞道路,杀汉朝使者。汉昭帝时傅介子用计刺杀楼兰王。后世多用这个典故表示消灭敌人或取得胜利。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有四篇,这一首特别有名。最有名的是诗的思想内容。前人谓之“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等,简略地就诗歌说有这些特点:具有张扬国力,宣扬国威,积极向上,建功立业,自信乐观,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等内容;语言浑然天成,风格壮美豪放或清新自然等。本篇掷地有声的信念和*可以看做是盛唐之音的代表。
*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指*湖,在今*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词大气磅礴,英雄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意:戍守边疆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发誓不打败进犯的敌人,就不返回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将士誓要平定外族侵略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崇敬与赞赏之情。
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靠着刻苦自学成材,开元十二年,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开始穷游,到过边关,出过沙漠。开元十五年,他进士及第,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皓月当空,泠冷的清辉照耀着孤寂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们戍守边疆,很多人为国牺牲,再也不见归来,如果能有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关边,胡人的铁骑也就能阻挡在阴山之外。
“万里长征人未还”,既指秦汉时期的征人没有归来,也指现在的征人未见归来,千年以来,漫漫黄沙,金戈铁马,而唯有这一轮皎皎明月和千年关山见证永恒的历史,记录着周而复始的战争和杀戮。
到了秦朝,蒙恬的30万大军把匈奴驱除出河西走廊,10多年不敢南下,但秦始皇也不堪匈奴长年累月的骚扰,修建万里长城以护边境安宁。
戈壁荒漠,冷月无声,危险存在于每一个寂静的瞬间,多少需要一个卓越的将领,他要有鹰一般的敏锐,虎一样的威猛,狐一样的智慧,带领他的将士们,随时准备打击来犯的敌人。
黄沙暗示了什么
命运总是让人始料不及!在王昌龄遇赦北还,途径襄阳与孟浩然重聚,当时孟浩然身患毒疮,已近痊愈,大夫嘱咐须忌酒,而好友重逢满心欢喜,哪里还记得大夫说过什么,与王昌龄开怀畅饮,结果不久之后,毒发身亡。
而事实上呢,武官们要么好大喜功,要么胆小怕敌,以至于一个错误的指令,令多少热血男儿“万里长征人未还”。
西周时设立烽火台,用来抵御犬戎的进攻,紧急情况下可以号令天下诸侯。可惜,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上演一幕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褒姒笑,西周亡。
而王昌龄的命运,也被安史之乱改写,肃宗即位灵武后,大赦天下,没有人知道是因为什么,王昌龄离开了当时还算安稳的湖南,在路过亳州时,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得罪了刺史闾丘晓,闾丘晓一怒之下,杀害了这个一身热血又一生坎坷的诗人。
添加新评论